以真诚叩开心门 用实干温暖乡野
——记铜仁学院驻德江县枫香溪镇洞湾村驻村干部龙光海
梵净云天客户端 2025-10-13 17:11:16

四个月扎根洞湾村:驻村干部龙光海用真诚书写乡村温情

 

“没啥技巧,就是做人要真诚。你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面对“如何快速与村民打成一片”的提问,从铜仁学院来到洞湾村驻村仅四个月的龙光海,给出了这句朴实却有力的回答。百余天里,他从高校讲台走向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隔阂,以一件件暖心事、实在事,在陌生的土地上敲开村民“心门”,走出了独属于他的“驻村节奏”。

 


初到洞湾村时,龙光海的入户走访还带着调研的“任务感”,驻村于他更像一份需要完成的职责。直到一次次推门入户中,村民递来的热茶、脱口而出的朴实问候,让他猛然醒悟:驻村工作不是单向的“完成任务”,而是双向的“心与心交流”。

 

想走进村民心里,就得从柴米油盐的琐事做起。白天村民下地,他便跟着踩进田埂,不问宏大政策,只聊“秧苗长势”“牛羊喂养”;傍晚村民聚在院坝闲聊,他搬来小板凳坐进人群,听家长里短,也记急难愁盼。渐渐地,谁家有解不开的难题,会主动喊“龙老师来看看”;哪户需要填表格、办手续,第一反应也是“找龙老师帮忙”。“龙老师没得架子,人热心又诚实,我们就愿意跟他说心里话。”洞湾村新农人王哥的评价,道出了村民对他的认可。从“新来的驻村干部”到“村里的龙老师”,称谓的转变背后,是他用真诚换来的信任。

 


走访中,龙光海发现村里许多老人,尤其是高龄、少出门的老人,几乎没有一张像样的近照——有的身份证照片还是几十年前的,有的甚至找不出一张单人照。“给老人们拍张照”的念头,在他心里渐渐清晰。

 

此后,每个周末或傍晚,他都会背着相机挨家挨户上门。“叔,姨,我来给您拍张照吧!”起初老人们有些拘谨,忙着整理衣襟、梳理头发,他便陪老人拉家常,等老人放松下来,再按下快门。镜头里,有老人坐在门槛上抽着烟袋的从容,有抱着孙辈享受天伦的慈祥,也有老两口并肩而坐的相濡以沫。

 


当装裱好的照片送到老人手中时,李奶奶摩挲着相框,眼眶泛红:“这辈子还没这么正式地照过相,拍得真精神!”一张小小的照片,成了连接他与老人的纽带,也让寂静的村庄多了份温暖的牵挂。

 

村里老人因方言浓重在外沟通不便,留守儿童课堂发言羞涩——这一现象让龙光海意识到,语言是打通乡村与外界的重要桥梁。他立刻联络铜仁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邀请志愿者团队走进洞湾村,开展聚焦“一老一少”的精准推普活动。

 

针对留守儿童,志愿者用“图文+朗诵+顺口溜”的趣味教学法:彩色卡片识汉字、古诗诵读练发音、“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的口诀记心间,原本羞涩的孩子渐渐敢开口、愿展示,课堂上满是欢声笑语。面对老人,志愿者则用方言辅助教学,围绕就医、出行等生活场景,细致讲解普通话的实用价值:“大爷,去医院说普通话,医生能更准确了解病情”“奶奶,用普通话跟城里孙辈视频,聊天更顺畅”。

 

看着老人们认真记笔记、孩子们踊跃举手的模样,龙光海感慨:“是村民的热情和认真打动了我们,未来还会带来更多交流活动,让语言成为乡村连接外界的纽带。”

 

洞湾村有优质的肉牛养殖、锶源山泉水、中药材种植产业,也有返乡创业的能手,但“酒香也怕巷子深”。为让更多人看见村里的潜力,龙光海拿起相机和笔记本,当起了乡村“记录者”与“发声人”——他为创业者撰写“洞湾人物志”,拍摄“创业访谈录”。

 


在肉牛养殖场,他记录下孙总返乡带村民致富的初心;在锶源山泉水厂,他聆听陶总打造本土品牌的故事;在中药材基地,他跟着王哥爬坡下地,捕捉新农人对土地的热忱。一篇篇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一段段真诚质朴的视频,通过多个平台传播,让更多人认识了洞湾村,也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攒下了人气。“先把人和故事传出去,产业的吸引力才会慢慢形成。”龙光海说,这份记录不仅是为产品找销路,更是为乡村奋斗者传递希望。

 

如今,龙光海的驻村日常,仍由“巡河巡山”与“敲门行动”两条主线交织:每天沿着河道查看水质、进山排查火险,用脚步守护绿水青山;定期开展“敲门行动”,帮独居老人改造老化电路、为重点户解读政策、替留守儿童对接辅导资源,用温情守护村民心安。他还探访英雄老兵、调解邻里纠纷,在一件件小事中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

 

四个月时光,在乡村振兴的长卷中不过一笔,却让龙光海与洞湾村结下了深深的羁绊。“每位村民都是一本书,值得我好好学习。”如今,他依然每天行走在洞湾村的村头巷尾,驻村故事还在继续,而最动人的篇章,永远写在村民一声声亲切的“龙老师”里,写在大家日益舒展的笑脸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