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抹茶巧克力入口即化,绵密浓稠,梵净抹茶的魅力真是无可挑剔!”
梵净抹茶制作的巧克力。
近日,在铜仁市江口县举办的“一抹青绿·百味共生”贵州抹茶中外地域美食创意共享会上,贵茶集团贵贵抹茶食品总经理汤昀鹏制作的抹茶巧克力赢得了满堂喝彩。
贵州抹茶中外地域美食创意共享会上汤昀鹏与来宾交流。
然而,这小小一块巧克力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关于执着与突破的动人故事。
故事始于两年前那个略带凉意的秋日。
当时,汤昀鹏正带领团队研发抹茶巧克力,他们已成功调制出初代配方,口感得到了团队内部的一致好评。但在一次内部品鉴会上,一位来自欧洲的抹茶品鉴师却给出了中肯而尖锐的评价:“香气很好,但入口后的颗粒感还在。”
汤昀鹏查看抹茶食品烘焙情况。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沉浸在初步成功中的汤昀鹏。
汤昀鹏查阅了大量资料,要让抹茶入口即化,“抹茶粉的细度必须控制在10微米以内!”
这个数字成了汤昀鹏心中的执念。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当时,国内顶尖的气流粉碎机理论上最细也只能达到15微米,这最后的5微米,仿佛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抹茶食品制作场景。
“汤总,也许15微米已经够好了?”面对团队成员的试探性询问,汤昀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默默泡了两杯抹茶——一杯用15微米的茶粉,一杯用进口的10微米茶粉。他让团队成员细品,结果所有人都承认,丝滑程度确实存在差异。
“我们要对得起梵净抹茶这么好的原料。”汤昀鹏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与不屈。他深知,只有不断追求极致,才能让贵州抹茶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汤昀鹏正在调配制作糕点的抹茶酱。
于是,一场关于抹茶粉细度的攻坚战悄然打响。汤昀鹏带领团队开始了无数次的实验与调整。第64次实验前夜,他在车间里来回踱步,粉碎机的轰鸣声让他心烦意乱,却也激发了他的灵感。他猛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尝试多重粉碎工艺呢?
凌晨3点,汤昀鹏从休息室的沙发上跳了起来,在笔记本上迅速勾勒出一套全新的方案:将现有的单次粉碎改为三次渐进式粉碎,每次调整不同的参数组合。
这个方案一经提出,便遭到了技术团队的质疑。三次粉碎会导致温度升高,影响抹茶的色泽和活性成分。但汤昀鹏没有退缩,他果断决定给粉碎机加装冷却系统。
接下来的日子里,实验室成了汤昀鹏的第二个家。他日夜守候在机器旁,记录着每一次实验的数据。
位于江口的抹茶工厂。
第70次实验,细度14微米,但温度超标;
第75次实验,细度12微米,色泽却不尽如人意;
第79次实验,细度10.7微米,但产能过低……每一次失败都像一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但汤昀鹏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
直到第81次实验的那个清晨,当检测员激动地报出“9.9微米”时,整个实验室发出欢呼。
抹茶巧克力成品问世。
汤昀鹏小心翼翼地接过样品,泡了一杯抹茶,轻轻啜饮,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这种极致追求,让贵贵抹茶食品的产品迅速打入高端市场。2024年,贵茶集团与星巴克、海底捞等国际品牌达成合作,贵州抹茶食品出口至日本、北美等地,还在日本市场与本土抹茶食品同台竞技。
畅销的贵州抹茶食品。
如今的贵州抹茶产销量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在贵茶集团的产业园内,4条年产1000吨的抹茶食品生产线全速运转着,贵州的抹茶通过“变装”升级成更吸引人的食物。
在贵茶集团董事长蒙祖德眼中,汤昀鹏就是那个把梵净一“抹”绿装进世界餐桌的魔术师。
9.9微米,是汤昀鹏的奋斗和钻研,是他对极致的不懈追求,更是他对贵州抹茶产业的深厚情感。